蔡若蓮:面對財赤需有所抉擇
2025-04-08 00:00
政府今年2月在《財政預算案》中公布,由下學年起取消為中小幼學生發放2500元的學生津貼,多名立法會議員昨日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特別會議上表達關注,促請當局分階段削減津貼、檢視調整金額的可行性等。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回覆時重申,有關措施屬2019年紓困措施,目前社會經濟環境轉變,而面對財政挑戰時需有所抉擇,強調希望資源投放在確保教育質素,針對有需要學生。
立法會財委會昨舉行特別會議,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聯同常任秘書長李美嫦、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等出席,就2025年《財政預算案》回應議員提問。
有議員倡分階段削減
政府今年9月起取消向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發放2500元的學生津貼,議員陳凱欣關注夾心階層、年輕家庭等往往得到最少經濟支援,加上過去5年領取津貼的人數減少近一成,「明知相關開支因為適齡學童減少而且會持續下降,仍然選擇『一刀切』取消,實屬不理想的決定」,詢問當局有否檢討政策目標及有效性,以及檢視調整金額的可行性。
蔡若蓮重申,有關津貼屬2019年提出的紓困措施之一,申請者毋須資產審查,涉款20億元,「今天整個社會環境都變化了,是否存在紓困的需要呢?」她表示有考慮各方意見,但「面對財政挑戰下我們要有所抉擇」,從教育角度來說,希望將資源投放在確保教育質素,針對性地協助有需要的學生,故當局對中小學及幼稚園的開支扣減非常輕微,保證學校各方面運作。
針對當局終止發放津貼的決定,教育界議員朱國強提議當局今年先將津貼金額減半,議員陸瀚民亦憂慮取消津貼對「初級中產」家庭的經濟帶來影響,建議當局分階段削減津貼,為家庭及學生提供適應期,以調撥資源應付開學需要。蔡若蓮表示,當局亦考慮過有關做法,但因涉及額外行政開支,「(原本)可以慳到開支,變相慳不到」。她續指,當局未來亦會檢視姊妹學校津貼等其他津貼項目,回應社會需求。
將檢視姊妹學校津貼
議員梁熙則指,很多市民認為當局有「政策分裂」的情況,一方面派錢鼓勵生育,另一方面削減學生津貼、增加大學學費等,質疑教育局的做法與政府鼓勵生育的原意背道而馳,打擊市民的生育動機,促請當局三思。蔡若蓮表示不同意,她指政府已有12年免費教育等措施,而香港教育在世界上具吸引力,「當我們面對財政有挑戰時,仍然要心存感恩,亦要為未來做負責任的決定。」
此外,當局亦首次要求8間資助大學向政府退還合共40億元「一般及發展儲備基金」結餘,有議員詢問,各大學在甚麼情況下可動用有關基金,蔡若蓮表示,各大學可從教資會撥款中剩餘最多20%,否則會自動回撥,大學可用作興建宿舍、大樓等項目,增加教學空間。
最新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