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专生AI平台取灵感创作音乐
2025-03-03 00:00
?本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(AI),AI也应用于多个行业,包括教育界。音乐制作课程学生、于社交媒体拥逾万名「粉丝」的锺熙彤,利用音乐AI平台获取灵感进行音乐创作,她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,AI仅属辅助工具,无法取代人类的创意,「我创作的歌曲,每一首都是我的心血」,只有「自己写的歌才(让大家)有共鸣」。有学院导师认为,音乐制作早已进入数码化时代,使用AI成为趋势,应让学生接触并尝试使用AI。
为培育音乐相关人才,香港知专设计学院(HKDI)于2023/2024学年开办音乐制作高级文凭课程,培养学生掌握作曲、编曲、录音、混音等专业技能。课程邀请业界知名监制担任导师,并通过学院的「V Music」音乐品牌,协助学生将作品推出市场。学院学术发展主管黄培达表示,课程每年都收到超过100份申请,目前就读人数接近200人。他称,毕业生除可投身于音乐制作相关行业,包括作曲、编曲、录音工程等,亦可担任音乐老师或继续升学深造。
「自己写的歌才有共鸣」
现就读该课程二年级的学生锺熙彤,自3岁起学习钢琴,16岁开始创作歌曲,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其作品,累积了逾万名「粉丝」。她利用音乐AI平台来获取灵感和参考元素,「有时我想尝试的曲风在市面上找不到范例,AI就能推荐一些相关曲风」,让她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创作。
锺熙彤强调,AI仅能作为辅助工具,并不能取代创作,「我自己创作的歌曲,每一首都是我的心血,AI只是辅助,现阶段无法取代人类的创意,因为它未必能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,只有自己写的歌才(让大家)有共鸣。」
黄培达认为,音乐制作早已进入数码化时代,应用AI是大势所趋。现今社会无可避免地需要使用AI,因此应让学生接触并尝试使用AI技术,并强调「不代表做创作就不能使用AI」。
导师:应让学生使用AI
尽管AI能用作辅助人类进行艺术创作,但被问及本港音乐市场是否缺乏人才时,黄培达笑称「永远都缺乏(人才)」。他认为,虽然独立音乐人通过网络平台发行作品的门槛大幅降低,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,而且「创作的话,越多人才越能激发创意」,需要更多人一起推动本地音乐发展,甚至创造出一种新的曲风,走向国际。他希望通过学院多元化的培训,为香港音乐产业培养更多新血。?
此外,锺熙彤认为,虽然科技发达,但社会上仍存在「玩艺术赚不到钱」的既定印象,「在香港这个地方,很多时候都会被现实打败,特别是追梦的人,他们不知道梦想可否养活自己」,但她认为「人生是自己的」,只要足够热爱并愿意努力,任何兴趣「慢慢走都会找到一条出路」。
最新回应